English

南京城越来越文明

1998-07-2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程博文 我有话说

九十年代初,到南京旅游的人都感叹:这是一个绿化得多么好的城市啊!一排排梧桐遮蔽了城市的道路,一团团冬青点缀在街道的两旁,但是人们也不难发现,那时的南京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以城区主干道和内外环线构成的城市立体交通网;没有现代商业中心;没有可以称得上“国际”二字的航空港,仿佛是一个“掉队”的城市。更让人头痛的是,人文荟萃的南京,却经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一位老者描述了那时的情景:“为了到新街口买一台电风扇,乘公交车差点挤岔气。”一位领导去离市中心仅8公里的飞机场,汽车竟然走了2个小时,以致耽误了航班。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在怨声载道的同时,自己不文明的行为也时常可见,出租车抢道堵塞道路,行人随地吐痰,乱丢纸屑……

几年过去了,现在的南京又是什么样?

变了,一切都变了!市区主要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过去一枝独秀的金陵饭店已淹没在楼海中;商业街区繁华热闹,霓红灯和广告灯箱点亮了城市的夜空;市民称便的无人售票公共汽车穿梭南北东西;新建的禄口国际机场起降着一架架大型客机……

城市面貌的改变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发展,更使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一次,中北汽车公司的司机朱春宝在行车途中看到一位怀抱发烧病儿的老太太在赶路,立即停车表示要给予帮助,老人迟疑地问:要多少钱?小朱回答:“救孩子要紧!”遂将两人送至儿童医院。到了医院,小朱见老人手脚不灵便,马上帮着挂号,没收分文车费。老太太感激万分,老泪纵横地说:“现在好人多了。”据出租汽车公司统计,3年以来,出租汽车行业已成为南京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他们救死扶伤、助人为乐的事情发生了上万起。

过去在城市的主干道上经常看到别着红袖章的老太太批评随地吐痰或乱丢废物的行人。如今街道宽阔了、干净了,随着市民“七不”守则的广泛宣传,这些老人“失业”了。

随着道路节点一个个被打通,昔日塞车严重的局面大大缓解,道口车辆静静地流动着,没有一个司机鸣笛,交警高兴地说:“现在司机的公德意识增强了,我手里的违章鸣笛罚单,很少开出。”城市静了,百姓的心也净了。

南京市这几年最吸引人的风景莫过于市民广场,10多个市民广场遍布城区各处。一些朋友向我谈起新街口市民广场的故事:该广场处于城市繁华区,面积约有5000多平方米,当时许多外商看中了这块地皮,出高价争购。市政府考虑到逛商店的人、去城中心的人应有一块歇脚的绿地,他们不惜损失上亿的收入,另外再投入几百万元,把这里改建成花园式广场。

从早到晚,南京城里的10多个市民广场都没闲着,清早人们在这里晨练,白天在这里歇脚,夜晚在这里纳凉,老老少少都喜欢到这里走走。在这里,您看不到随便扔果皮、丢垃圾的事。

秦淮区军师巷13号住着108户人家,过去户与户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而今却因为邻里间的“双向服务”而远近闻名。进到院子门口,在显著的位置可以看到一张精心绘制的表格,上面清楚地写着有专长者的居室门牌号码:“马维顺:烹调,平房02;蒋阳雄:家电维修,1栋302;龚培鑫:修自行车,2栋2-201……”当邻里之间需要帮助时,大家按表求助,及时解决了生活中的种种不便。正是这种无偿的互助,使13号院户与户、人与人之间情感特别融洽。

几年前,人们在乘公交车时,秩序很乱,而今队列整齐,次序上车的景象随处可见。根据公交公司的一项统计表明,全市2000辆无人售票汽车运营得很正常,99%的乘客都自觉投币,不遵守公共秩序、赖票的人会受到众人的斥责。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慢慢地开始介意起自己的一言一行,他们学会了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互谦让,出现了文明市场、文明行业、文明城市。

有人说:南京的大变化,归功于市委书记王武龙和市长王宏民。是他们,在全市党员干部面前立下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面貌大变”的誓言。

立誓容易行动难。城市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立竿见影,补上多年的欠帐,谈何容易。立项、筹资、定案、施工,都需要他们亲自过问。上千个工作日,多少个不眠之夜,数百项工程,几十亿资金筹措,一个个困难被克服,一项项工程被建成。

鼓楼广场在南京的中心地带,这里过去仅仅是一个交通枢纽。此次在解决交通和道路建设的同时,还为市民留下了可供休息的天地———分两期建成了4万多平方米的市民广场,这是在两位市领导亲自修改审定的方案基础上建成的。落成那天,市民们围着他们有说有笑,一位家住虹桥的老教师对王武龙说:“过去总觉得南京拥挤、路窄,现在不仅通畅了,而且宽广了,出来逛街也有个地方歇歇脚了。”

南京市是省城,机关多,单位多,工作难做是有名的。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几年王书记脸上的皱纹添了许多,王市长原来一头黑发已经开始飘白了。王市长有一名言:“我们不怕僧多粥少,怕的是菩萨不来。一定要想尽办法引入项目、引入资金,把南京搞红火。”两位领导为南京的发展四处奔波,如数家珍般地向各界人士介绍南京的一切。

现在到南京的人都感慨地说,南京变了,路宽了,楼高了,人也变了,变得素质越来越高,越来越文明了。国家创建卫生城活动有关领导称道:“南京人把形式和内容完整地结合到了一起。立一座高楼,树一种新风;拓一条道路,启万民心扉;开一个广场,阔百姓视野;修一个景点,塑无数心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